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雨林咖啡,公平貿易與世界公民教育

  對很多人來說,「蘇門答臘」這四個字唯一的具體連結是極具盛名的「曼特寧咖啡」,除此之外,蘇門答臘只是一個空洞遙遠的地理名詞。這島上的熱帶雨林怎麼消失的? 我曾在她上空,眼望著三千英尺之下的地景,乃是沒有盡頭延伸的熱帶種植園。荷蘭人(以及英國人)在這個島上實行的殖民經濟,數百年來,就是一片片將熱帶雨林砍伐蹂躪,變成一片片大規模單一種植的油棕櫚園,橡膠園,柚木園可可園。當然,一定也包括了咖啡園。這些物資數百年來養大了帝國主義的經濟,其代價是人類共同自然資產-熱帶雨林的消失,以及,一代又一代印尼人民的勞動剝削和悲慘奴役。
  所以,咖啡有原罪嗎?很難說沒有。為何挑選這一個工具,是因為那是很多咖啡生產地農民數百年來賴以維生的途徑。我們要改變,是從「公平貿易」咖啡的形式入手。在台灣所銷售的公平貿易咖啡,幾乎都購自於西方,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直接地到產地的農村去開始第一線的經營。也就是說,我們跨國到印尼去,對當地的農村結構、農民生活、交易型態開始觀察,並且切入開始合作,一方面在台灣開始發聲敘說另一種「國際觀」,另一種「消費可以改變世界」的模式。

福岡正信與自然農法

  自然農法就是用大自然的法則方式去耕種。人不要想去改變天氣節令,而是順著節令     去栽種,什麼時候適合種什麼,什麼地形適合種什麼 ,跟著大自然的作息去作息。土本身就是活的,只要讓土保持活著,她就有足夠的營養來滋長植物。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只會改變她的生化結構,減少她的微生物,使她瘠化、石化而以。每個不同的土壤,像人一樣,都有她不同的個性和問題,農民須要去瞭解他的土地,才能去照顧她,保持她的活性。例如解決土壤養份流失可以用綠肥,它也是一種作物,把它新鮮的植體翻入土壤中作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增加她的有機性。病蟲害防治: 大自然本身有她的自然生態,因為有生物鏈,所以世界才能這樣生生不息,自然農法就是更去瞭解這種自然生態,蟲的生態、作物的生態,土壤的生態,甚到細菌的生態,以相生相剋的方式來減低病蟲害。化學農藥殺死的病蟲的同時,它也殘留在土壤裡,更可怕的是它同樣也會殘留在作物上,吃進我們的肚子裡;或者吃到牛羊等的肚子裡然後再到我們的肚子裡。田裡被野草侵佔,也是農民的問題,化學除草劑一直是化學農法的法寶,但它也是大地的殺手。
  自然農法看到野草,就把它用手或機器拔掉,或者用地面覆蓋的方式,或種間作物或者用綠肥作物來驅除野草。譬如可以種苕子草,它就是覆蓋性植物,可是她不會覆蓋住主作物,甚至還可以防止土壤水氣外發,保持土壤的濕潤,同時她也是一種很好的綠肥。
  自然農法絕對不只是把化學肥料改為有機肥料,化學農藥變為天然農藥而已。
自然農法最重要的是去做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維持,讓土發揮她的活性。

福岡正信"自然農法"

   今天課堂撥放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記錄片,內容說到自然農法是由福岡正信1936年建立的農業系統,在日本稱為無肥料栽培(no fertilizer farming)或 自然農法shizen nōhō。是指不施肥、不施農藥(除草劑)仿自然耕作方式,使用「自然」一詞是為了與慣行農法中施肥、施農藥的耕作方式有所區別。
自然農法有許多分支,例如推廣Kyusei自然農法的岡田茂吉和「岡田茂吉協會」,在他死後繼續在日本和東南亞繼續推廣各項工作,它被認為是日本技術轉移至農村的主要生態農業系統。
   根據日本長野的國際自然農法研究中心的研究,自然農法是基於以下的原因:肥料會污染土壤並削弱它的生產能力;害蟲會對農藥產生抗性;有抵抗力和染病植物發生疾病的差異在於它們內部的營養條件;由自然農法栽培的蔬菜水果的味道比那些由慣行農法生產的更好。
   這個術語有時亦被用來替代福岡正信的農業理念。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從微電影談社交網路影音革命

         今天課堂邀請了育達的老師弘正,談"從微電影談社交網路影音革命"行政院研考會於2008年12月發表數位落差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台灣12 歲以上的民眾中,網路使用者已達1370 萬人,比例近七成,使得網路族群的面面觀開始受到廣泛重視,其中關於擬社群的參與度,更是隨著社會媒體(social media,亦稱社交媒體、社群網站)的快速風行而引發熱烈討論。所謂虛擬社群,又稱為網路社群,是指「由網際網路所衍生的社會聚合,是一種具有足夠的人際情感,讓人得以建立人際關係的網絡」(Rheingold, 1993)。網路使用者基於興趣參與虛擬社群的互動(Christopher and Adler, 1998;Inbariaet.al., 1999),藉由電腦螢幕上的文字進行各種活動,像是尋找朋友、交換話題、參與哲學討論、做生意,甚或發展出人際關係(Hagel & Armstrong, 1997;Rheingold, 1993)。人際互動本來就是人類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面向,網路社群的發展,使人們的社會網絡似乎開始由線下(off-line)步入線上(on-line),實際社會網絡與虛擬社會行為間的關係如何,成為一個饒富趣味值得深入討論的議題。本研究即嘗試從網絡理論自我中心的觀點,透過社會網絡理論來探討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網絡對於參與虛擬社群涉入程度的影響,檢視個體在虛擬社群的涉入程度是否因其所處社會網絡的特性而有別。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協力造屋的社會運動經驗
     今天課堂上邀請了汗得學社的韋仁正先生來分享我們的能源未來。分享到過去幾年,將心力投注於再生能源的實踐。同時也在世界各地發起尊重自然與協力造屋。認為蓋房子是件有趣的事情,蓋房子的背後有著很大的意義,需要靠彼此的互助合作才能完成。蓋房子是一個協力的過程,從建材的選用,內部的裝潢與設計,都是要和別人互相溝通、交換意見,才能夠進行下去,因此透過協力造屋能讓人更加了解,如何從蓋房子的過程中來節約能源。
    節約能源不只能從日常生活中的小地方著手,還可以在設計房子的時候加些巧思,善用一些環保建材,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節能減碳愛地球,更可以住得舒適。也推薦了一個可以讓大家親自體驗蓋房子的活動,如果你想體驗蓋房子的過程,不論你沒有建築類的相關知識,憑著參與者的力量與合作,運用適當的知識與技術,你也可以蓋出能夠呼吸、透光、節能、舒適的好房。在能源革命的時代,汗得學社從經濟、社會與文化的面向,提供適當策略與科技,以能源建築實踐永續未來。協力造屋是汗得的溝通方式。每一個參與者都能發現夢想與熱情、體驗居住與能源的手作感、在舊傳統中實踐新思惟。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觀新藻礁的守護者

  今天課堂上邀請了潘忠政老師來演講"觀新藻礁的守護者"。近幾年來,在很多的環保社群為各機關團體做環教導覽觀音藻礁的同時,也細心觀測藻礁區的生態變化,警覺藻礁區正被各式不當的人為開發所影響。幾年前觀音海岸 曾 有集體出現300隻以上保育類的「唐白鷺」,現在難尋其蹤;而原先還可以看到牡蠣,現在則連綠牡蠣都看不到了。生物的多樣性與數量都在急速減少中。
  零星的小型破壞如:越野車馳騁礁體、海釣場埋管取水、民眾鑿礁抓蟹螺等較輕微的傷害,地方團體透過勸導通報都還可以控制,唯獨以下兩個關鍵因素非政府單位施展魄力無以改善:第一是藻礁區的漂沙淤積日益增厚,導致藻類附著生長的環境被破壞,藻類難以存活,棲地的食物鏈底層崩解。原因可能是小飯壢溪口北岸台電大潭電廠及多個海岸突堤引發的海流變異所造成。第二是附近連綿的工業區帶來的廢水汙染,讓藻礁區的生態遭受重大危害。由南向北算起,大潭工業區、環科工業區、桃科工業區、觀音工業區、大園工業區等所排放的廢水之毒與量之大,難以評估。
  聽了今天潘老師的演說,讓我更了解的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今天的課堂上放了千甲記錄片,千甲是一個原住民居住的部落,因之前的原住民多半的工作都是以付出勞力居多工作,經有一群有心人將千甲農場所經營的模式為推擴為「社區協力農業(CSA)」,就是在一個區域內有一農地,農地提供作物給區域內的人們,人們以不同方式支持農地當作回饋,彼此之間有一個承諾在,並互相承擔各種風險。
   此方式至少有幾個好處:第一,運輸距離短;第二,農場離消費者不遠,可隨時“突襲檢查”看是否有使用農藥等問題發生,可節省部分的認證費用;第三,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直接對話,少一層剝削;第四,菜色多元。
   如此,在一個城市裡若能多幾個社區協力農場,可解決台灣糧食自給率過低的問題,也會因為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承擔因天災帶來的損失,不會有收支起伏過大的問題。而建泰大哥也希望技術不藏私,並將技術做到最簡單,在將來新農場要成立之時,可以輕易複製成功。原住民本身擁有非常豐富的野菜知識,甚至可以以野菜入菜單,或者是帶進原住民的食物,都是可被期待的。